保险业加速进入“大数据”监管时代。
7月18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金融监管总局保险和非银机构检查局近日向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加强2024版人身保险公司标准化监管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分析人士指出,持续推进数据标准化规范工作,不仅有利于监管机构更准确、高效地监控保险公司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水平,也能促使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的数据质量和治理能力,从而减少合规风险,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
数据报送暴露多项问题
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管理着庞大的客户群体、海量的交易数据和复杂的业务流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数据,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保险业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人身保险公司2024版)》,通过明确人身险公司经营管理数据的业务属性和技术属性,将其内部数据结构映射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以便开展标准化监管数据的采集、治理与应用。
根据监管要求,各人身险公司已于今年4月开始人身险2024版标准化监管数据的报送。《通知》指出,大部分公司都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数据报送工作,但是在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报送工作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
具体来看,数据文件方面,部分公司报送的数据存在报文内容错误、报文内容与数据包内容不一致、数据包解压失败等问题,多次修改后仍无法入库,导致无法按照要求时间完成数据报送。
历史数据报送方面,按照规范要求,各公司报送存量数据时需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回溯,部分公司未按照要求对该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回溯,漏报保费、理赔等数据;部分公司的历史数据存在错报情况,如将2023年之前的收费数据统一赋值,错报为2023年。
数据修正方面,部分公司在报送存量或增量数据后,短期内对数据进行频繁修正重报,严重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数据质量方面,部分公司存在报送时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数据加工、数据未真实反映业务等问题,如员工信息私自脱敏、渠道信息应填未填、产品标识加工不准确、财务科目名称填报不准确、财务凭证信息填报不规范等。
每张数据表责任到人
基于以上问题,《通知》进一步拧紧数据报送工作“螺丝”,对人身险公司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监管数据报送工作。按照“谁管业务,谁管数据”的原则,建立数据表责任制,明确每张数据表的责任部门及责任人,负责表中所有数据项的数据逻辑、数据质量及数据治理等工作,从根本上保证数据与业务的一致性。
二要加强数据治理。各人身保险公司应严格落实数据管理主体责任,深化数据治理、丰富完善检核规则,加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流程管理,不断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数据质量。
三要加强历史数据报送。各人身保险公司应按照标准化监管数据报送要求,完整准确报送历史数据。存在历史数据漏报错报问题的公司应尽快完成数据修正,并于2025年8月20日前重报。
四要加强数据报送准确性、及时性。各人身保险公司在每月报送时完整、准确地报送数据,避免频繁进行数据修正。如需要修订数据,应于每个季度结束前10个工作日提出重报申请,并于次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前完成数据重报,不得频繁多次重报、多批次数据重报。
《通知》指出,中国银保信应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做好数据入库、数据核验等工作,并建立重报工作台账,开展规范答疑等工作。各金融监管局要加强指导,通过提示函、约谈相关责任人、专项通报、现场检查等方式,督促各人身保险公司做好标准化监管数据报送工作。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对行业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穿透式监管,但挑战也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挑战来自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何在利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确保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安全是一大考验。
“其次是数据质量的控制,如何确保收集到的数据真实、完整且一致。”杨帆指出,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法律法规的适应性,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性等,都需要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共同应对。
股票杠杆软件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