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辽东都司,在女真、北元(鞑靼)和朝鲜等三方势力的压力下,实际上就像是明朝的一只“铁拳”,其“腕部”正好是位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不仅连接辽东,而且扼守京师的门户,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明朝的边疆防线布局,与唐朝时期有些相似。唐朝在灭掉高句丽之后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其职能与辽东都司相近,且安东都护府的作用就像一只大拳头,深深地插入了东北的各个势力之间。尽管如此,唐朝的“拳头”并未直接位于山海关,而是通过营州与安东都护府相连。
营州,即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比如,《天龙八部》中有一位志在恢复大燕王朝的慕容复,他的祖先曾建立过前燕、后燕等王朝,而慕容复入关之前,国都就设在朝阳,称之为龙城。隋唐之际,东北的局势极为复杂,强大的高句丽占据辽河以西,冀蒙辽交界处还有契丹人和奚人等民族。隋朝在东北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是营州,当时称作柳城郡,而唐朝继承并重视营州的战略地位。
展开剩余76%唐朝的营州,是治理东北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便设立了营州总管府,经过一系列的升格与重组,最终在武德七年(624年)设立了营州都督府,开始管辖营州及辽州,并逐渐扩展至其他地区。到了贞观年间,营州的管辖范围扩大至七个州,营州都督府逐渐成为唐朝控制东北的重要军事基地。此外,营州还承担着安抚东北各少数民族部落的任务,唐朝设立了多个羁縻州,用以安置那些与中原有联系的部落首领。如果这些首领在家乡不能安稳生活,便可以迁至营州避难,唐朝会给予适当安置和管理。
唐朝灭高句丽后,东北依然局势动荡,安东都护府北部还存在室韦、粟末靺鞨、黑水靺鞨等势力,而朝鲜半岛上也有新罗等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营州以北的松漠都督府负责管理契丹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通辽一带,而营州以西的饶乐都督府则负责安置奚人,位于河北承德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在唐朝眼中被视为外族,他们围绕着安东都护府和营州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营州在这一复杂的局势中,肩负着内地通向东北的陆路通道重任,然而它同样面临着来自契丹和奚人等外部势力的威胁。更麻烦的是,营州内的部分羁縻州首领并不安分,经常爆发骚乱。若以现代视角看,或许有些类似哈萨克斯坦的局势,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阿斯塔纳,也是因为考虑到该地区与俄罗斯的紧密联系与战略安全。
然而,尽管唐朝已竭尽全力防范,仍难免大乱。公元696年,契丹一带发生大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没有为契丹人民提供救济,反而对他们冷酷无情,造成了契丹人的愤怒。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因受不住赵文翙的羞辱,联合起义。愤怒的契丹人攻入营州,杀死赵文翙。武则天虽然已年过七十,但她依然敏锐,意识到营州一旦失守,不仅安东都护府将丧失,幽州也将随之失守。她立刻调动大军讨伐起义的契丹人,并为李尽忠和孙万荣更名,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孙万荣改为孙万斩。
但即便如此,战局仍不容乐观。在硖石谷(今河北抚宁一带),唐朝军队遭到契丹人的猛烈反击,甚至在骑兵优势下被包围。契丹人通过巧妙的计谋引诱唐军进入营州,使得唐军全军覆没。尽管唐朝随后再次调兵遣将,但无论是李尽忠去世,还是突厥的支持,唐军仍未能挽回败局。
时至唐玄宗治下,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明确提出“我国家经略营州,长为虏障,使北戎不敢内窥”,显示出唐朝对营州的重视。营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唐朝若能控制营州,就能有效减少其他部落的威胁。然而,单靠营州都督府的力量依然不足以遏制契丹等部落的反叛。开元七年(719年),唐朝便将平卢军升为平卢节度使,逐渐取代了营州都督府的职能。此后,随着地方节度使的逐步崛起,最终由平卢节度使取代了营州都督府的职权,安禄山便是从这一历史背景中崛起的,他便出自“营州杂胡”,曾担任过营州都督,后来自立为王,发动了震动大唐的安史之乱。
这场大乱使得唐朝的盛世梦想最终破灭,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营州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东北局势。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杠杆软件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