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洪武十八年,在朱元璋身边兢兢业业数十年的汤和上奏,上交兵权,请求可以告老还乡。
彼时,明太祖朱元璋对身边这帮老臣的猜忌与日俱增,胡惟庸案前后持续十余年,朝堂上的老臣们战战兢兢,生怕某一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
在这个人人紧绷着心弦的时候,63岁的汤和打算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一、战功赫赫与“信任裂痕”
从某种意义上说,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他在参加红巾军之后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义军,正是这个契机,朱元璋才走上了征战天下的道路。
尽管当时朱元璋人微言轻,诸位将领并不是十分信服他,甚至汤和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他也一直“恭谨顺从”地跟随着朱元璋。
展开剩余79%朱元璋也一直记得这位老友的知遇之恩,在明朝建立前,他也一直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那么一切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呢?原本应该信任彼此的君臣怎么走到如今的境地了呢?
一开始,汤和镇守常州,曾有事向朱元璋请示如何置办,朱元璋没有及时回复,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坏就坏在汤和对此事的一句抱怨。
史书记载,他曾在一次醉酒后抱怨道:“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这句话一下子触碰到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作为一个上位者,他敏锐的意识到汤和的立场不坚定。
不过是一件小事,汤和居然敢将它延伸到自己随时可以临阵倒戈的想法,是不是他早就想另谋高就呢?
上位者的猜忌一旦开启,便是没有闸门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只能慢慢的积少成多,引来杀身之祸。
后来,汤和作为主帅前往平定陈友定,尽管汤和完成了前期任务,但是没有及时有效地肃清余孽给后续的战事增添了不少困难。
桩桩件件的事情叠加在一起,朱元璋对这位老臣的猜忌心也变得越来越重。
终于,胡惟庸一案爆发,朱元璋清洗朝堂时的不留情面让人不寒而栗,也给汤和敲响了警钟。
二、识时务,知进退
汤和是跟随在朱元璋左右数十年的老臣,早在胡惟庸案发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朱元璋的猜忌心背后所带的杀意。
也正是如此,汤和决定急流勇退,主动上交兵权,上书乞骸骨,请求可以回到凤阳老家颐养天年。
此举正中朱元璋下怀,他原本就在思考如何不动声色解除掉这些老臣手中的兵权,汤和此举省去了大把的麻烦,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朱元璋非常欣赏汤和的识时务,当即赏下大量金银帮助汤和安家,还在凤阳兴建了府邸。
上书乞骸骨只是汤和计划的第一步,他知道单单上交兵权只能获得暂时的安全,如何让皇帝放下他的怀疑才是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帝王放弃自己的猜忌之心呢,汤和陷入了沉思,他思索再三,坐上了离开京城的马车。
尽管已经离开京城,汤和依然没有与朝廷断开关系,《明史》中有载,“时入京朝见。”他奔波与凤阳和京城之间,严格恪守着臣子的本分,向朱元璋表明自己时刻谨记着君恩。
朱元璋感受到汤和的恭敬,也非常受用,对于这个识时务的老臣也算是和蔼。
在一次入京觐见的时候,汤和瞅准时机,向皇帝求道:“臣犬马齿衰,不堪陛下任使,愿得陛下所赐金帛,为子孙计,幸甚!”
这句话说的非常直接,先是向朱元璋表明自己老迈无用,又从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祈求皇帝可以赐下金银财宝。
作为一个臣子,直接向皇帝索要财物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哪怕是为了子孙后代,直接摆在台面上就有点丢脸了。
不过,汤和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个主动放弃权力的臣子不足以安定上位者的心,但是一个把对子孙的疼爱和对钱财的欲望放在明面上的臣子是可以消解怀疑的。
因为前者会让上位者猜疑是否是臣子的权宜之计,而后者就是向上位者展示自己的短视和庸俗,一个短视且庸俗的老臣是没有威胁的,也是上位者最喜欢的人。
面对这个跟在自己左右数十年的老臣,朱元璋深知这是一场政治表演,看似是一场为子孙谋生路的请求,实际上却是一场用“金钱”换取“权力”的等价交换。
朱元璋非常乐意达成这样划算的买卖,没有浪费一兵一卒,金银财宝换取高枕无忧,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明史》中记载:“帝 益 喜 , 赐 金 三 百 两 、 白 金 二 千 两 、 钞 三 千 锭 、 彩 币 四 十 有 副 , 宠 遇 终 身 不 替 。”
到此,汤和完成了他计划中的最后一步,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平安顺利的脱离了大明朝的政治旋涡。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太祖实录》
3.《国榷》
发布于:江苏省股票杠杆软件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